為什麼學習沒有成效?3 種一定會浪費錢的學習方式

Hanshu.chen
Feb 17, 2021

--

今天是牛年開工第一天,經歷跨年與農曆年假,你也訂了今年想達成的目標了嗎?我是一個沈迷於購買線上課的人,以為買了這堂課就擁有這項能力,以為買書的當下即刻擁有知識(嗚)。

如果你跟我一樣,發現流出去的錢沒有變成自己喜歡的樣子,反而變成老師的被動收入,不要自責,不要心慌。看看自己是否有以下這三個症頭,我們一起來改善它。

https://unsplash.com/photos/dOnEFhQ7ojs

症頭一:覺得自己要學的很多

如果你認為自己會的技能不多,覺得自己要培養社群經營能力,要懂得資訊視覺化,要懂 Python,要會專案管理,英文要好,要會做簡報,要學這個軟體那個技術,要參加讀書會……。於是這個課也上,那個課也上,一年過去上了很多課,但是真的要應用某個新學的技能時,還是覺得自己有很多不足,於是上更多的課來填滿那種不足的感覺。花了很多時間跟錢,這些流出去的資源卻沒有幫助你成為滿意的自己。

解方:

有這種症頭表示你很積極又上進,值得鼓勵!但是這種覺得不足想要不斷學習的狀態會吃掉學習的成果跟信心。因為我們太心急,想要盡快獲得某項能力,卻沒有足夠的時間篩選自己真正需要的學習內容。

我建議你可以把想學的主題用心智圖的方式全部列出來,並在這些主題後面延伸分支,寫下學會這個能力之後可以讓你成為什麼樣的角色。例如專案管理的分支是產品經理,社群經營能力的分支是客戶運營經理,英文能力的分支是獲得外商工作機會……。當然,如果你已經很明確知道自己想成為什麼角色,就用角色當主軸,分支當技能,再去排序輕重緩急。

仔細思考這一年、這一季,你最想成為什麼樣的角色?這個角色就是今年要努力的目標,所有的學習都應該指向這個目標。如此一來,你的努力會更有方向,在做進修決策時也會更加篤定,不會患得患失,更不會花了大把的時間跟學費卻沒有成效。

症頭二:在投入學習之前沒有想要解決的問題

《給青年知識追求者的十封信》是我很喜歡的一本書,作者朱敬一教授提到學習者應該要「不住相」讀書,意思是不要帶有任何目的的學習,享受學習本身,今日用心學過的知識,未來都會在某個地方派上用場。

我覺得這樣的理念很正確,但是有工作在身的上班族不能 100% 不住相學習,因為時間跟金錢畢竟是有限的(我假設在讀這篇文章的你還沒有年收股利 80 萬,但我相信以後你會財富自由的)。

其實我常常犯這個症頭,就是覺得別人學了這個,我也應該要學,大家都在學,我怎麼能不會?

解方:

如果沒有想要解決的問題就直接投入學習,就要思考我們期待從這樣的學習當中獲得什麼?可以肯定的說,帶著問題來學習的效率是比較好的。因為每一個知識點的輸入,你都能有意識地判斷這個知識點可以如何幫助你,你又要如何利用這個知識點來幫助你推進到下一個階段。因為帶著問題學習,學到的技能可以即刻應用,你也會很清楚知道這門課是否真的對自己有幫助。

如果是公開班的課程,就更建議你要帶著問題去上課,公開班如果只是去聽課就太可惜了。

症頭三:享受被動輸入,懶得主動輸出

優秀的講師會帶著學員進入知識饗宴的心流,每個人聽得渾然忘我,下課後覺得「學到很多」,心滿意足。想想去年你花了錢上的那些課,你還記得課程帶給你的幫助有哪些嗎?我敢說不少人上完課的當下很滿意自己投資了這段進修的時光,但是隨著時間過去,留存的記憶所剩無幾。那些付出的時間跟學費似乎都不算數了。

解方:

對抗失憶最好的方式就是用自己的話把學到的內容說一遍,最有效率的方法是寫下來。摘要老師的上課內容,記錄自己課後將如何行動並定期追蹤,用身體力行最大化每一次進修的價值。

輸出是很辛苦的,要把學到的內容在腦中反芻一遍,還要去想自己要怎麼應用,這實在是很違反人性。而且大部分的人早已經習慣「你說我聽」這樣的被動學習模式。可是,願意對抗懶惰人性的人,往往就是能浮出水面被看見的人。

你今年打算學什麼?會如何輸出這些學到的內容?歡迎跟我分享,讓我為你拍手吧~

--

--